esball世博打造“海油焊将”的金字招牌 一线风采录
栏目:学员风采 发布时间:2023-02-25 15:41:16

  1982年,任胜汉来到平台厂(海油工程天津建造分公司前身),从事海洋结构物焊接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40年esball世博,从技校学徒干成了集团公司专家,从普通工人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任胜汉刚到平台厂,就赶上了中国海油首个对外合作油田——埕北油田导管架建造项目。为了加快建造进度,公司成立了近百人的焊接队伍昼夜作业。由于经验不足,任胜汉的焊接速度和质量一直“跟不上来”。

  “绝不能拖团队后腿!”好强的任胜汉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技术学到手。白天一有空,他就拉着老师傅问这问那,晚上躺在床上,他脑海里还在不断回忆焊接动作和师傅的教导。

  那些日子,瘦弱的任胜汉每天背着二三十斤重的工具爬到20多米的高空,在上面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困了就在生活楼找个木板靠着眯一会儿,饿了就啃点硬邦邦的馒头。灰突突的工服上满是窟窿眼儿,一干就是一年,他的焊接速度越来越快,合格率也有了很大提升。

  1985年,任胜汉接到第一次出海任务。在“滨海108”船上,严重的晕船反应让他吐得七荤八素。他强迫自己打起精神,把行李往甲板上一扔esball世博,从白班同事手里接过焊枪,开始了夜班作业,一口气干到第二天早上。

  当时由于缺乏先进的防护装备,需要手持防护面罩作业,赶上风esb世博网浪时,为了防止面罩被吹落,任胜汉在电焊面罩手柄上拧个卡子,用牙咬住面罩,艰难地进行焊接。一夜下来,牙齿几乎失去知觉,从嘴唇到牙齿都变得黑黢黢的。

  崖城13-1陆地终端由中国海油与外国公司合作建设。刚开始,外方不了解中方焊工技能水平,凡是重要部件的焊接,都交由外方电焊工完成。

  1993年10月,平台厂承建的6个捕捉器焊接遇到难题,外方坚持按照惯例从国外调电焊工,但跨越大洋的漫长路途势必对项目投产造成影响。

  “让任胜汉带队上去!”关键时刻,公司负责人“点将”任胜汉。此时,经过10多年的淬炼,任胜汉的焊接技术突飞猛进,已成为国内最早系统掌握国际先进焊接技术的骨干焊工。

  任胜esb世博网汉紧急赶往施工现场,迎接他的是前所未有的“硬骨头”。6个捕捉器的焊口多达54道,管径都在1300毫米以上,壁厚38毫米,工作量巨大,并且需要从管子内部进行封底,组对焊接难度极高。

  “让我们试试吧esball世博,如果质量不行,立马卷铺盖走人!”在反复研究和讨论后,任胜汉敲开了外方业主办公室的门。几经周旋,外方业主勉强同意他焊一道口试试。

  “当时环境温度达到44摄氏度,管子里还放着加热片,就像一个大火炉。正常2个小时轮一次班,小任却总是‘拖堂’,每次出来,劳保鞋底的防护层都被烫平了。我一看就知道,这小伙子以后肯定有出息。”时隔近30年,当时平台厂的一位负责人顾恒森仍然对那个场景记忆犹新。

  在任胜汉的带领下,首道焊缝完成,经外方业主验证,焊接质量超过国际检验标准要求。“这个小伙子好样的!”项目日会上,外方业主竖起了大拇指。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任胜汉顺利完成54道焊口焊接,一次合格率100%。自此,外方业主同意把重要焊接工作全部交由中方员工完成。最终,崖城13-1气田陆地终端南山气体处理厂工程圆满交付,并且荣获中国建筑质量最高奖“鲁班奖”。

  1997年,已是车间焊接队长的任胜汉接任公司培训教练。起初,电焊工培训周期长,平均要半年以上才能出师。任胜汉针对每个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方子”,课上开展“结对子”,下班后为基础薄弱的学员“开小灶”,最大限度缩小培训班内学员的差距。他不断总结培训经验,编制了一套科学的培训理论和操作要领,将培训周期缩短到三个月左右。

  原本籍籍无名的焊接技师创新工作室,在他的带领下,成为响当当的“全国能源化学系统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任胜汉每年都会指导焊工在不足一尺见方的小盒子esb世博网上用多种焊接方法完成焊接,不达到近乎苛刻的焊接标准不罢休。对每一名徒弟,他都倾囊相授。因为“放不下那群孩子”。

  2014年,在一次国家级大赛赛前集训期间,病倒了的他提着吊瓶从医院赶到焊工培训车间,他说:“多看一眼,问题就少一点。”

  从事焊接培训的25年时间里,任胜汉像钉子一样钉在培训车间,练就了“点石成金”的本领,累计培养电焊工上万人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技能人才。

  他担任焊接大赛总教练11次,连续6次带领中国海油代表队获团体金奖,20人获单项冠军,6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并带出“大国工匠”刘海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志波等一批优秀工匠,在国内外赛场打造了“海油焊将”的金字招牌。

  2014年,因业绩突出,任胜汉获得“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2018年,任胜汉成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之一,并获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