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ball世博“工业上楼”纵向拓展产业空间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3-09-12 05:49:10

  E世博入口E世博入口E世博入口“工业上楼”正在成为超大规模城市破题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的新方向。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使产业形态发生变化,制造业日益向着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缩小用地空间成为可能。纵向拓展产业空间,不仅可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用地成本高等难题,而且“工业上楼”后,由于产业相对集中,形成的集聚效应也将成倍放大,从而形成新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近日,上海市智造空间·生物医药标准厂房及重点项目开工仪式在张江创新药基地举行,总投资约107亿元。这是上海建设500万平方米生物医药标准厂房打响的“第一枪”,也为上海推动“工业上楼”、力争三年推出智造空间3000万平方米拉开了序幕。未来,上海将持续推动制造业从“平面缩圈”转向“立体增长”,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上海张江创新药基地,君实生物的创新药产业基地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这个项目占地约66亩,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9亿元,计划建设一个抗体车间、三个疫苗生产车间,并配套办公实验楼、动物房、仓库、污水处理等相关设施,预计达产后年销售收入35亿元。

  在黄浦江的另一侧,制药装备企业东富龙正在建造一栋地上建筑13层、高达60米左右的大楼。东富龙国际营销总监尹善佳介绍,企业生命科学板块的生物工艺设备和耗材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上游生物反应器、细胞基因治疗药物制备系统等,未来都将搬到新建大楼,实现“工业上楼”。

  “传统的重工业对载重等有较高要求,有的要求单层厂房,生物医药产业无须过度强调‘载重’,因此具备‘上楼’的条件。”上海市浦东新区科经委副主任张彤认为,上海各类生物医药创新企业“苗子”多,“爆发式”增长阶段需要快速找到适配的研发制造空间,各类智造空间能够很好地契合这一发展规律,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近年来创新产品持续涌现。比如,得益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创新制度在浦东先行先试,区域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近3400亿元,诞生了全国约15%的原创新药和10%的创新医疗器械。

  “好企业不缺用地,好项目不缺厂房。”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说,在现有49万平方米和在建8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的基础上,未来三年浦东新区规划建设约9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合计达到230万平方米,为创新药械产业化提供有力空间支撑。

  打造智造空间、推动“工业上楼”,是上海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释放生产力、提升工业比重的重大举措,对外也释放了上海坚守实体经济的强烈信号。在土地资源紧张的上海,企业“登高上楼”,向上要空间,将不断提升亩均产出,真正实现“寸土”生“寸金”。

  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的《关于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若干措施》指出,将工业发展空间从平面转为立体,既可以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用地成本高等难题,也将有力助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根据《上海市加快生物医药智造空间建设行动计划》,截至2024年底,上海将开工建设生物医药标准厂房总规模近500万平方米,其中今年开工约180万平方米。“以大空间、大载体引导大项目、大产业,推动上下游配套资源集聚,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化发展。”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说。

  专注于园区开发、企业服务和产业投资的上海临港集团总裁翁恺宁表示,以生命蓝湾和浦江作为重点区域,目前该集团共有352万平方米厂房被纳入上海生物医药载体总体布局esball世博。接下来,临港集团将和上海各区一起,努力克服规划、环保、配套等方面挑战,拿出“大衣料子”,支持生物医药载体建设。

  上海市经信委总工程师葛东波介绍,按照“起步稳妥、做好试点、稳步推开”的原则,上海力争三年推出智造空间3000万平方米,鼓励工业企业由有限的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发展,推动轻生产、低噪音、环保型企业上楼。智造空间共有8个板块构成,在生物医药之后,电子信息、时尚消费等板块的智造空间将陆续开工。“我们要通过努力,破除上海要素成本高的制约,破除上海产业发展空间的限制。”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25%”“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先进制造业”……近年来,上海以强大的战略定力紧紧抓住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四梁八柱”。打造智造空间是破解产业发展空间制约的必然途径,也是超大城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益探索。

  吴金城表示,接下来,将通过市、区、园区三级共同发力,加快智造空间建设。市级层面将成立智造空间工作专班,细化工作目标和任务节点,制订激励扶持政策,完善配套实施细则,进一步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创造更多上海标准和上海范式。

  与此同时,上海还将制订智造空间产业目录指引,引导工业企业有序上楼。欢迎全球制造业企业来上海发展,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共同推进实体经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智造空间的建设和使用将坚持工业属性,确保新增空间用于发展实体经济;坚持产业地图引领,避免一哄而上、盲目建设;按照“产业姓产”的原则,严格实施全过程监管,严防后续用途转变和“炒楼”“炒地”行为。

  一座开发强度达49%的特大城市,如何破解产业空间瓶颈?深圳给出的答案是“向天借地”——深圳从2023年开始助推企业“工业上楼”,将连续5年,每年建设2000万平方米高质量、低成本、定制化的厂房空间,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型制造业园区。

  在深圳市的产业大区坪山,这里的全国首个百米装配式“摩天工厂”——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一期项目已经竣工。项目交付后,大型货车可直接开上3楼卸货,小型汽车“搭电梯”开上17楼运输,有效解决了企业“工业上楼”的物流货运痛点。项目包括生产厂房、研发办公、配套宿舍、餐饮、商业等,已有以比亚迪、新宙邦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签约入驻。

  “我们设计的层高最大可达10米,可满足生产多样化需求的超高层标准产业空间。”项目总工程师范林飞介绍,“我们在每栋厂房都设置超大汽车货梯,其中首三层荷载2.5吨/平方米,方便大型货车开上到三楼装卸,其他楼层650公斤/平方米,普通小汽车可以坐电梯上楼。”

  深圳市坪山区发改局局长黄堃说,除了大力整备连片产业用地,坪山区每年推出不低于200万平方米的高标准工业上楼项目,为创新型、制造型企业,提供优质的空间保障。“200万平方米,意味着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高承重、高层高、专业化、可定制的产业空间。这将对坪山区、深圳市稳工业、稳经济,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深圳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深圳市艾克瑞电气有限公司终于找到了“家”。这家公司从事高端放射影像医疗设备及车载医疗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从创立至今,辗转多个工业园区。

  这个产业园是深圳首个专精特新专业园区项目,以市场价的30%至50%分割销售给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优质产业空间价格合理,其高使用率留足了未来生产升级所需的空间。”深圳市艾克瑞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建华说。

  2023年是深圳实施“工业上楼”计划的第一年,一大批特色“工业上楼”项目面向深圳企业开放。宝安新桥东先进制造业园区,是深圳首个平方公里级的“工改工”城市更新项目;南山红花岭基地“折叠空间+多维产城”富有现代科技感……截至目前,深圳共有72个“工业上楼”项目,用地面积854.8万平方米,平均容积率4.2,厂房面积2306.5万平方米。其中,共有50个项目在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范围内。同时,通过严控厂房租金,“工业上楼”优质厂房租金平均为每月每平方米35元。

  深圳基本半导体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功率芯片研发的创新企业。“为了给公司的晶圆产线选择厂址,我们在深圳兜兜转转看了将近20个备选地址,最终选择了深圳市光明区的一个工业园区。”董事长汪之涵说,第三代半导体在制造环节的场地要求高、审批事项多,同时还有环评等审批要求。

  “制造业当家”是深圳经济的底色。2022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5万亿元,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2022年,深圳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民用无人机、5G智能手机产量分别增长183.4%、113.8%、34.7%、22.3%。从领域看,全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个产业集群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同比增长6.9%,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医疗器械等集群增加值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让创新有地可“落”成为很多深圳高科技公司的“刚需”。2022年,深圳新增27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些企业创新能力强、掌握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均为高新技术企业,是优质中小企业的核心力量。

  在深圳,工业经济体量与产业空间需求成为一对矛盾。深圳面积1997平方公里,约一半土地处于生态控制线%,实际可用于各类建设的增量用地接近耗尽。

  “工业上楼”成为深圳的必然选择。“工业上楼”通常指多层厂房,也被称为“摩天工厂”“空中厂房”,让深圳的城市产业空间,有望从“存量”变“增量”。

  “工业上楼在当前我国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型城市,为保障实体经济,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战略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曹钟雄说,工业上楼是推动科技再中心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以研发型制造、服务型制造为主要产业形态的制造业,更多依托知识密集的产业环节,保留在都市核心区。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余锡权说,深圳坚持工业立市之本,下定决心破题产业空间制约,坚持集中连片、集约节约,突出高端先进制造,规划建设总面积300平方公里左右的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形成“启动区、拓展区、储备区”空间梯度体系,实施“工业上楼”厂房空间建设计划,全力保障工业发展空间。

  深圳特区建工产业发展公司是深圳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的建设运营方。目前esball世博,园区已完成企业遴选并初步拟定入围企业名单,正同步开展企业购房谈判,深圳市东正光学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华海达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艾克瑞电气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已完成首轮签约。

  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是深圳市的“优质产业空间供给+二三产混合用地”双试点项目,也是深圳首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专业园区项目。园区按照“定制化+预招商”方式建设大平层、高层高、重荷载、宽柱距产业空间,以“总成本+微利”方式将产业用房提供给“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及拟上市企业。项目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方向。

  深圳特区建工产业发展公司董事长缪静静说,在实施标准上, 深圳特区建工产业发展公司在深圳市工信局的牵头指导下,主责编制了《深圳市优质产业空间设计技术指引》,发布国内首个“生物医药优质产业空间设计指引”,探索深圳“工业上楼”发展实施路径,引领高标准厂房“深圳标准”。

  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务所所长王艳梅建议,国资国企在建设“工业上楼”的各个环节中要积极发挥“推进器”作用,服务园区企业共生发展,如在招商环节积极引导项目产业生态链搭建,在运营环节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服务、特色服务等,强化对技术研发、投融资、营销推广等方面的资源链接。

  “国资国企还可进一步探索导入产业链关键资源和平台,吸附企业入园发展,如集成电路产业工艺对冷源需求较大,相关园区可探索建设集中供冷,减轻企业制冷负担,如超高清视频显示中产品质量检测对上行带宽有较高要求,相关园区可探索部署5G专网,为企业提供高带宽、低延时的网络环境。”王艳梅说。

网站地图